九年公司运营管理经验,擅长企业管理。
十多年代谢组学技术服务营销经验,擅长销售团队的搭建,客户关系开发与维护。
带领百趣生物、阿趣生物公司获得2016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18年和2019年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
2017年嘉定区青年领军人才。
嘉定区第四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近十年的质谱检测分析经验,逻辑思维严密,擅长技术开发。
主导了MAPS系统开发,拥有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
有超过15年从事质谱技术和代谢组学研究的经历,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Chemistry、 eLife、 Analytical Chemistry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60余篇论文,引用超过5000次,H-index36;独立研究工作共获批软件著作权14项和申请发明专利4项。
兼任中国生物物理协会代谢组学分会秘书长、中国质谱学会理事、中国细胞生物学细胞代谢分会理事和中国药理学会分析药理分会理事等;同时兼任Frontiers in Molecular Biosciences杂志代谢组学副主编和 Genomics,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GPB)等杂志编委等学术职务。
课题组主要发展基于质谱的代谢组学技术和复杂疾病的代谢调控机理研究,特别关注衰老和衰老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2017年 上海市第十六届银蛇奖
2016年 嘉定区建设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人才领先计划
2016年 嘉定区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和急需紧缺人才
上海市嘉定区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
上海凌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2015年成立上海凌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带领团队:申请软件著作30多项;获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获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加盟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成为育成生物基因组学平台;获得国际基因组顶级服务公司NRgene与Dovetail Genomics 的服务提供商资格;联合以色列希伯来大学iCore 中心建立亚太第一个植物PlantArrary 生理组表型检测服务中心;获中国诚信企业家认证证书。
从事植物次生代谢和棉花生物学研究,早期曾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系统研究植物倍半萜生物合成途径,青蒿、丹参等药用植物中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克隆鉴定了棉酚途径一系列酶和调控因子基因。研究棉纤维发育机制,分离鉴定了棉纤维伸长关键调控因子和细胞壁蛋白基因。分析植物次生代谢在植物-昆虫互作中的作用;以棉铃虫为模式,发展了一种植物介导的RNA干扰抗虫技术,在植物生物技术相关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迄今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包括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Plant Cell, Molecular Cell, PNAS等刊物),申请专利十余项。主持或参加国家重大专项、中科院先导项目、STS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8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18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研究兴趣包括流体迁移和化学分离原理的研究、新型仪器和分析方法的开发和微分离系统与质谱的耦合,以及各种生物医学组学研究。
获得了 2002 年英国皇家化学学会 (RSC) 分析分离方法奖和 2003 年 UBC Charles McDowell 卓越研究奖。由于他在分析化学方面的贡献,陈博士分别于 2008 年和 2015 年获得了加拿大化学会颁发的 W. A. E. McBryde 奖章和 Maxxam 奖。
美国杰出人才,广东省A类人才。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爱思唯尔2020中国高被引学者之一,全球顶尖科学家。岭南名医。1983年和1992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2002-2003在德国爱尔兰根大学(Erlangen-Nuremberg University)作为访问学者和博士后工作和学习。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第一完成人)、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等奖励。
兼任国际植物蛋白质组学组织(INPPO)中国国家代表、亚洲大洋洲农业蛋白质组学组织(AOAPO)秘书长、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兼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CNHUPO)委员兼植物蛋白质组学工作组组长、中国花卉协会蕨类植物分会副会长、《Frontier in Plant Science》副主编、《植物学报》编委。主要从事植物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
长期致力于质谱和蛋白质组学前沿新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开发,应用范围包括生物学基础、医学和临床研究,是高度跨界,善于交叉学科整合,战略规划制定和人员管理的全方位技能科学家。
目前已在Cell、 Science、 Cell Research、 Nature Cell Biology、Nature Methods、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Protocols、 PNAS等高水平SCI期刊发 表论文90余篇。2014年获选为中科院“引进杰出技术人才”(技术百人),2020年所负责的研究项目成功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重要医学进展”,发表在Cell期刊上的文章获评为生命科学领域“细胞出版社2020中国年度论文”,2021年获得拜尔学者奖、北京大学“第十一届实验技术成果奖”。
已在Science、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Science Advances、PNAS、eLife、 Bioinformatics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德国申请授权专利2项。
课题组在植物特异性代谢物多样性的多维空间里,围绕植物特异性代谢物多样性及其生物学功能等核心问题,研发和建立第二代高通量非靶标及结构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系统解析植物代谢物的结构、合成、调控、进化及生理生态学功能。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hem、JACS、Angew.Chem.Int.Ed.、Anal.Chem.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52篇,还以其他作者发表论文62篇。共计被引用2167次,H因子25。申报及获得国际、国内发明专利14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30余次。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
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蛋白质组学、微生物质谱分析、微流控质谱联用技术等。
1982年9月至1987年7月在清华大学化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89年1月至1991年6月在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1991年7月至1993年1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博士研究生学习;1996年6月于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生命科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8年于美国心脏、肺和血液研究所任研究者。1998年起历任美国贝勒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10年归国,任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主任
以代谢改变和自噬调节为切入点,主要围绕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如肥胖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等展开研究,并以此为依据寻找有效的治疗及预防手段。曾主持多项美国国家生命科学基金项目(金额计3500万美金),多项中国国家科技部科技部及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专项)。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Rev. Endocrinol, Nature Rev Cardiol, Endocrine Rev, Circulation, Sci Adv, Physiological Rev, JACC, Eur. Heart J, J Hepatol, TIPS, TEM,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ap, Sci Bull, Hypertension, Diabetes 等杂志发文600余篇,引用38000 余次,H-Index 94,主编3本英文专著,2项美国专利,多次主持国际代谢与心血管专题会议.BBA Mol Basis Diseases编辑,Science Bulletin, Hypertension, JMCC, Diabetes, Acta Pharmacol. Sin, Cardiology Plus 执行主编,Emergency Crit. Care Med 副主编。
2002起在范德堡大学医学院临床药理部任教职,分别于2005年和2009年晋升为研究助理教授和副教授。2007年至2009年兼任范德堡大学新药开发项目药代动力学(DMPK)中心主任。2011年9月作为“海外杰出人才”引进到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所,任研究员和脂肪酸代谢与营养相关疾病研究组组长,并负责创建营养与代谢质谱分析中心。2011年11月入选首批“上海QR计划”,获“上海特聘专家”称号;2012年4月,入选中科院“BR计划”,获择优支持。
主要研究方向:基于生物质谱学的蛋白质组学方法学研究。主要包括蛋白质组学的样品制备,蛋白质修饰组学,高通量定量方法,末端蛋白质组学和全蛋白质组深度覆盖研究。
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所工作,2000年进入全美心脏科第一的美国克利夫兰医院(Cleveland Clinic)攻读临床生物分析化学博士。博士毕业后留克利夫兰医院所属生物医学公司工作。2007年作为“985”引进人才进入北京大学心血管所担任副教授、研究室主任;2014年担任博士生导师;2015担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室主任;2018年担任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